瞭望丨10010浓缩公平正义精髓新

发布时间:2023-4-22 11:11:29   点击数: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程程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首批名入额法官集体宣誓(年6月14日摄)李丽静摄/本刊      ◇司法体制改革推动的速度就是和生命赛跑的速度。司法机关对于疑罪从无原则的牢牢遵循、对以审判为中心制度相关意见的认真贯彻落实、勇于及时纠错的能力担当,都让正义来得更快了      ◇“案件由自己来签发负责,别说判决本身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就连判决书中的每一处遣词造句甚至标点符号都要反复琢磨。这就是司法责任制的威力。”      ◇直面人民群众      年春节前夕的1月6日,在看守所蹲了4年多的云南勐腊县瑶区乡沙仁村村民卢荣新被无罪释放,回到了家中。      卢荣新回家当天,他的女儿就在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欢声笑语贺新春,欢聚一堂迎新年,横批是合家欢乐。对这个家庭,欢乐确实是久违了。      同许多普通村民一样,卢荣新原本平静自在地生活着。然而,他没有想到,40岁那年,命运却把他拖入了深渊。      年9月,邻近寨子发生了一起强奸杀人案。随后,卢荣新被关进看守所,被迫承认自己是凶手。法院一审作出了死缓判决。判决书上写明:根据卢荣新的有罪供述和DNA鉴定等物证,认定卢荣新是凶手。      一般来说,DNA鉴定就是铁证。卢荣新要想洗清罪名,难如登天。年6月,拿到判决书后,卢荣新提起上诉,但内心充满绝望。      当时的他并不知道,几千里之外的北京,党中央正在直接领导推动着一场深刻变革。“要懂得‘-1=0’的道理。”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平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      “-1=0”,这个浓缩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关于公平正义和司法改革精髓的奇特公式将会改写卢荣新的命运。      冤错案被纠正的时间正在缩短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司法就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对司法公正伤害最大的,无疑是冤假错案。      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呼格吉勒图被以故意杀人罪、流氓罪,判处死刑。18年后的年12月15日,一份再审无罪判决书被送到了呼格父母的手中。伴随这份判决一起到来的,还有当地法院真诚的道歉。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决不能缺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改革措施频密出台,共同指向一个目标,保障和促进司法公正。冤假错案必须纠正,更重要的是如何从根源上防范冤假错案发生,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等3个方面,提出18项司法改革任务。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6个方面项改革部署。项司法改革任务绘就改革蓝图,一场广度、深度和力度都前所未有的司法体制改革有序展开。      剖析以往重大刑事冤假错案发生的原因,其中重要的是刑事诉讼制度构造存在问题。“公检法三机关存在重配合、轻制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程雷说。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就是从制度上保证司法公正,从源头上防范冤假错案的改革举措。这也是这场司法体制改革的一个发力点。      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标志改革全面启动。      年6月《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发布,从侦查、起诉、辩护、审判等方面明确非法证据的认定标准和排除程序,切实防范冤假错案的产生。      可以说,这场变革推动的速度,就是和生命赛跑的速度。已经关押在看守所4年之久的卢荣新赶上了这场变革。      年,两度被判死缓的卢荣新再次上诉,上诉状摆到了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汤宁的面前。汤宁发现,该案存在诸多疑点。      经过重新鉴定,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的结果是,卢荣新案中的DNA证据,作为非法证据被排除。随后,另一份定罪证据口供也作为非法证据被排除。同时,云南省检察院、云南省公安厅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查出,与死者相邻村寨的洪树华为重大作案嫌疑人。      年1月6日,云南省高院二审宣判:原判认定卢荣新犯故意杀人、强奸罪的事实、证据经查证不实,卢荣新无罪,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当庭释放。审判长同时向卢荣新释明可申请国家赔偿。      对于蒙冤失去4年自由的卢荣新来说,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让他终于重归无罪之身。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这就是庭审实质化的魅力所在。      “我一直相信:国家法治在进步,我总有一天会出去的。”卢荣新这样说。      一起冤假错案的纠正,就是一次司法公正的彰显。防范冤假错案是司法机关必须守住的底线。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张氏叔侄案、陈满案、“五周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以巨大的勇气,坚决纠正冤假错案,截至年3月,已依法纠正重大冤错案件49件,并依法予以国家赔偿。      冤错案被纠正的时间和历程正在缩短。司法机关对于疑罪从无原则的牢牢遵循、对以审判为中心制度相关意见的认真贯彻落实、勇于及时纠错的能力担当,都让正义来得更快了。年至年3月,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名被告人宣告无罪,再审改判刑事案件件。在这些案件的判决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公平正义的实现,更同时感受着法治前进的铿锵步伐。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司法公正总是借助个案进入人心。如果发生了冤假错案却迟迟得不到纠正,摆在司法公信面前的就是“-1=0”的窘境。如何不让“-1=0”,答好这道题有难度。      受访专家说,要答好这道题,推进司法公正,需要过好三道关口:      首先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关。这需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支持政法单位开展工作;      其次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关。这要求司法机关按照权责统一、权力制约、公开公正、尊重程序的要求,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再者是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关。这要求司法人员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要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不断完善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      其中,整个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正是司法责任制。习近平总书记称它为“牛鼻子”。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李明义至今还记得自己年在最高法第二巡回法庭签发的第一份判决书,“那种感觉真的很不一样。”他坦言,“案件由自己来签发负责,别说判决本身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就连判决书中的每一处遣词造句甚至标点符号都要反复琢磨,生怕一时疏忽出现问题。”      曾经,司法行政化问题突出,审者不判、判者不审,这不仅不符合司法规律,案件质量也难以保证。      问题就是改革的信号。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公正进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凡是进入法官、检察官员额的,要在司法一线办案,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以完善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和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为内容的司法责任制改革拉开大幕。      年年初,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建立责权清单、统一裁判尺度、完善信息化监管等方式,各地不断加强司法权监督制约,改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动一些人的奶酪。破除行政化藩篱,构建权责统一的司法权力运行新机制,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改革目标,用责任倒逼公正。      改革实现了法官检察官从配角到主角,从建议者到决策者的转变,让他们真正站到司法舞台中央。“虽然苦点累点,但这几年自己办过的案子无一被当事人提请再审。司法责任制让我们的工作更加优质高效。”李明义说。      司法责任制改革后,司法权运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法官检察官办案自主权增大,建立权责一致的司法权运行新机制成为改革落地见效的关键。      今年7月21日召开的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提出,着力破解权责平衡难题,全面强化执法司法责任;规范起诉裁量权、量刑建议权,提高建议的精准性和裁判的科学性,在全程提速的同时,防止“幕后交易”等司法腐败问题。      “我们去提审一个诈骗案件。昨天看了卷宗,我心中蛮有疑问,今天去听听犯罪嫌疑人的辩解。”一天早上,上海市奉贤区检察院检察官周少鹏打开电脑,收到该院检察官执法办案全程监控考核系统的信息,提醒他所主办的一个案件已临近办案期限。      查看卷宗后,周少鹏发现此案并非公安机关所定性的诈骗犯罪,而应属职务侵占罪。“这两种罪行在刑法量刑上存在很大差别。”周少鹏说,随后他按照监控考核系统操作流程,将提审情况申报分管检察长批准后,以职务侵占罪向奉贤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法院采纳了他的建议。      这套监控考核系统是上海市奉贤区检察院为落实办案责任强化监督制约而研发的,案件每流经一个环节都会自动完成网上跟踪监督,实时提醒办案人落实责任要求,公正办理案件。“检察官必须接受系统设定的提醒、预警、报审核,并接受监督。”周少鹏说。      同时,改革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不搞论资排辈、迁就照顾,遴选全程公开,被公认为司法体制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司法责任制改革基石的员额制改革已被总体“啃下”;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让法官检察官“不为五斗米折腰”活得更体面;探索建立省级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司法机关财物机制,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提供可靠保障……      如今,司法责任制改革已在全国普遍落地生根。12万多名法官、9万多名检察官遴选入额,优质司法资源充实办案一线;直接由独任法官、合议庭签署的裁判文书达98%以上,入额办案、办案担责、有责追究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在司法改革中收获温暖与安全      大刀阔斧,刀刃向内。司法体制改革直面人民群众      从废止劳教制度到被告人出庭受审不戴手铐不穿囚服,从试点刑事案件速裁避免“刑期倒挂”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减少社会对抗,从启动国家司法救助改革试点,推动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常态化、标准化,到互联网法院、手机法庭实现群众足不出户打官司……改革成果让公平正义之光普照。      江西南昌的吴女士前不久来到家附近的青山湖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起诉一个物业合同纠纷案件。虽然案件不属于青山湖区法院管辖,但法院并没有拒绝她立案,而是通过内部平台“收转发e中心”,将材料转递给管辖法院,实现了跨域立案。      曾经,立案难、诉讼累困扰群众。年5月1日起,法院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当场立案率超过95%,立案难问题成为历史。今年6月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全面推行网上立案、跨区域立案,要求到年覆盖全国,解决群众异地诉讼难、诉讼累等问题。      针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英烈权益保护等领域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公益诉讼检察发挥了重要作用。      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自年7月1日全面实施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以来,截至今年9月,全国检察机关督促治理被损毁污染的耕地、湿地、林地、草原亩,督促清理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万吨,督促查处回收假冒伪劣食品70.62万千克,督促查处回收假药和走私药品2.9万千克,督促挽回国有财产、国土出让金亿元,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34.5亿元。      加强司法公开是落实宪法法律原则、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机关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积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      以最高法建成并不断完善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为例,截至年2月,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公开案件信息3.7亿项,中国庭审公开网直播庭审万件,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文书万份,访问量亿次。“我国司法公开化程度走在世界前列。”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显明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改革举措表明党中央下大力气解决司法体制问题,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坚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司法工作核心价值追求。 

  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我们既是司法改革的受益者,也是司法改革的参与者。公平正义,是雕刻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价值坐标,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传承的精神基因。      法之所向,民之所盼。“-1=0”这个公式的深切意味,就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保证公正司法、加强政法队伍、维护人民权益、提高司法公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jingzixunzx.com/wbxg/163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