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家风我与娄底晚报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21-4-22 17:03:07   点击数:

前言:前面看到一篇网文《年第一天,又有8家纸媒停刊,感言“结束使命”》,作为一名喜欢看纸质书报刊的中年人,不由有一些伤感。网络和自媒体时代,纸媒停刊是无法抗争的时代大趋势。但每一个人,都可用自己的方式,作一些纪念和坚守。

好在娄底本地的《娄底日报》《娄底晚报》《娄底广电报》还在克服困难、顽强坚持,能够守到什么时候,未必可知。本文是年娄底晚报创报20周年时,我作为《娄底晚报》的读者、作者参与《娄底晚报》“风华正茂20年”征文活动的一篇征文,刊于年12月9日的《娄底晚报》“晚风”版上,推荐者曾亦云,编辑王芳,版面设计陈翎。顺便说声感谢。现配上一些图片,旧文新发,既是对《娄底晚报》的真诚祝福,也预作未来的纪念,算是现在与《娄底晚报》一道,作一种默默的坚守吧!

写给娄底日报:惟留感恩在心间

今年是《娄底晚报》创刊20周年。回顾我与这份本土知名报纸的结缘历程,翻阅我保存自己所发作品的四本剪报集,似乎回到了那个单纯而又充满热情的时代。经统计,从年至今,我在《娄底晚报》共发表简讯、言论、散文等各类作品48篇。

我在《娄底晚报》的“处男作”,是年3月13日刊登在第5版“金色校园”的《教学中的超限效应》,责编是欧阳洪亮。当时我在学校教书,不认识报社的任何一名记者,带着一种纯粹的爱好,以文字抒写着我的教育思考。

那时电脑、网络还没普及,稿件都是用手写,反复修改后,再工工整整誊写一遍,用信封装好,贴好邮票,带着满心的希望寄到报社去。之后,我不时溜到传达室,看看新一期《娄底晚报》来了吗。如果来了,便带着小心翼翼的期盼,迅速翻到“金色校园”版……如果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那一瞬间,欢喜便将全身心塞满了——这,就是所谓的“小确幸”吧!

欧阳记者帮我刊发了五六篇文章,可说是我的“伯乐”,但直到他另谋高就,我都未见过他一面。几年后,我到娄底人大工作,有幸认识了他的哥哥、姐姐,才知道这个世界太小——以前我在某农村中学工作时,我一位姓王的同事就是他姐夫。有缘总会相见。于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开车送他姐姐到他下榻的宾馆时,终于见到了这位在媒体圈已名气不小、才华横溢的伯乐。

他走后,“金色校园”版的责编换成了胡志英。这是一位有才华、性格好、认真负责的美女姐姐。这个时期,也是我在《娄底晚报》上稿最多的一个时期,《群雄争霸,无序竞争何时了——娄底初高中招生“大战”扫描》《保持净土——校园社会趋势一瞥》《并不只是鲜花和掌声》《也谈本科生读中专》等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章,都是这个时期发表的。

当时,《娄底晚报》的“金色校园”版块,发我和肖君健的稿件最多。肖君健在娄底一中教书,后调到了市教科所工作。发稿多了,胡记者要我起个笔名,因为报社总编在质问“怎么老是发这两个人的文章,难道只有这两个人写稿吗?”其实,胡记者并非“徇私”而是确有苦恼,投稿的虽然不少,但符合要求的不多,而我和肖君健的文章题材较新,观点中肯,文字质量较高,基本不要她做大修改,采用率自然高一些。后来,胡记者会主动就一些题材向我约稿。我写作的内容,也从单一的教育教学扩展到了生活题材,发表了《父亲的心愿》《阿水》《重名之乐》等散文。

她见我没有保管文章的习惯,很细心地提示我:可用一个本子,将发表的文章粘贴起来。我听话照做了。后来这些本子,在我参加冷江市委办、娄底人大的公开选拔考试时,在考察环节起了一些作用。胡记者现又回到了学校教书,我和她一家人一直在保持交往。

后来,学校添置了电脑,我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五笔输入法,还申请了qq,每天晚上,我便守在办公室的电脑一个字一个字敲打文章,再找网络通过qq上传记者的邮箱,工作效率高多了。只是当时U盘没有普及,常用的3.5英寸软盘有时损坏,辛辛苦苦写好的文章没有备份,只得重写。那个感觉是很懊恼的。

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社会进入论坛时代,我也随潮流注册了一个“铁血首相”的ID,偶尔在当时最火的“红网论坛”、“湘中论坛”指点江山。有一次,我在网上发了一篇探讨英语教育现状的文章,被《娄底晚报》负责“教育”版块的陈泓安编辑看到,主动联系我要求转发。不久,年10月20日的《娄底晚报》以《全民英语,是耶?非耶?——一位家长关于英语的困惑》为题,全文转载了我的那篇网文,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新化五中的“草根田”还写了一篇《全民学英语值得商榷》被《娄底晚报》刊发。当时还没有“全媒体融合”、“中央厨房”等概念,陈记者算是思想解放、较早实现线下线上融合的。

到娄底人大工作后,我在《娄底晚报》发的主要是散文。比如罗铮、吴诗雅编发过一篇《湘中娄底不能只有青春》,曾亦云编发过《坐得住才立得起——从袁小锋获得摄影大奖说起》(是刘明军记者在我qq空间看到后推荐发表的)《做一品老百姓》《遥想当年青衫薄》等文章,杨立霞编发过《人必须成为自己的主人》。

其实,不止上述提到的记者是“伯乐”,《娄底晚报》那些素昧平生的记者、编辑,包括印刷厂的工人,都是人梯、铺路石,都值得我们这些普通作者感恩。没有他们的劳动,我们就得不到持续写作的动力,也不会得到锻炼,一些人生机会或许就丧失了。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仍然喜欢摩挲着散发油墨清香的纸张的感觉,向往一种坚守的情怀。我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传统媒体自有其价值。祝愿《娄底晚报》与时俱进,越办越好!

敬告有缘人:很高兴在这里与您相遇。本号已开办4年,一直坚持公益传播正能量,发表了大量原创文章。如您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jingzixunzx.com/wbjs/12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