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地名中的清廉故事汤溪上境村一门

发布时间:2022-6-30 1:16:06   点击数:

  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名字,更是久远文化的非物质载体。

  八婺大地物产丰饶、钟灵毓秀,许多地名的来历、含义,从不同角度生动地反映了我市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特别是那些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老地名,背后有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其中不乏历代名人的清廉故事。

  自7月3日起,金华市纪委市监委、金华市民政局、金华市地名文化研究会、金华晚报联合推出“清廉金华·映象”金华地名中的清廉故事专版,着力挖掘八婺文化精髓,讲述小邹鲁神韵,讲好为官做人道理,传播清廉文化,弘扬新时代地名文化建设成就,引领提升社会风气,打造“清廉金华”映象。本期推出

汤溪上境村

一门两御史,严廉百世传

  一门两御史,严廉百世传。如今,刘氏宗祠仍巍然屹立在汤溪上境村内。它见证了岁月变迁,也见证了上境刘氏的清廉家风,鞭策着后人将这把“清廉薪火”继续传承下去??

  古老的明清建筑,恢弘的刘氏宗祠,精致的雕花,漂亮的牛腿,粉莲盛开的荷塘??开发区汤溪镇上境村,宛如一位从古代走来的明媚女子,经历数百年风雨,依然光彩照人。

  上境村西傍九峰山,南临厚大溪,周围溪水环绕,是通往九峰山的必经之路。年6月6日,上境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平日里,来上境村参观的游客颇多,他们先去的第一个地方往往是刘氏宗祠。据上境村村志记载,刘氏宗祠曾经名扬金华八县,时称金华八县有“祠堂两座半”,而刘氏宗祠就是“两座”里面的其中一座。

  上境村这个刘氏宗祠很不一般。与一般三开间的宗祠不同,这座“江南第一大祠”是五开间的,而且由明代正德皇帝敕建。当时,四品、五品官员的府第是五开间,六品至七品官员是三开间,普通百姓建筑则不得超过三开间。五开间的刘氏宗祠,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一个声名不算显赫的家族,为何由皇帝特敕建了规模如此之大的宗祠?这还得从汤溪上境村刘氏的始祖刘清说起。

迁汤始祖:

一代监察,两袖清风

  上境村,原名枫林庄,始祖刘清,时任北宋监察御史,自河南淮阳迁入兰溪枫林,即汤溪上境村,成为上境始祖,村民称其为迁汤始祖。刘清见此地踞九峰山下,越溪水秀,是居住的上乘之境,故改名为上境。

  刘清,自幼“清慎明敏”。他崇尚“清明廉政”的为官之道,为人严谨自律、敦睦持重,与一代名臣王拱辰、文彦博交好,世称“松竹梅岁寒三友”。

  宋仁宗庆历年间,刘清任监察御史,主要负责对各级官员的监察,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而宋仁宗时,一旦出现弹奏失实,监察御史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既要敢于履职,也要谨言慎行。刘清虽然品级不高,但权限较广,在官场上享有较高的威望。当时,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提出的十项改革方案中,首要的就是政改。刘清一直痛心官场腐败,因此不顾好友王拱辰的反对,多次上书声援新政。

  然而,新政历时一年多,最终失败。刘清为官数年,两袖清风,一身清廉,同时也看清了官场险恶。北宋仁宗庆历八年(年),刘清毅然辞官,蓝衫布衣,自淮阳三迁易境,视汤邑九峰山下为上境之地,筑室定居,从此不再踏足仕途。

  刘清辞官后,与文彦博交情未断,还给自己的孙子取名刘文彦,足见其与文彦博的深交之情,但他从未利用文彦博的权势谋私利。当时文彦博为枢密使,权倾朝野,刘清的好友都劝他去巴结一下文彦博,给儿子要个一官半职。但刘清不以为然,拒绝了,他要求儿子刘齐“不慕仕途,唯读书为要”。后来文彦博知道此事,大为感慨,赞誉刘清“秉节如竹,自在清流”。

“铁面”刘辰:

秉直刚正,心系百姓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上境刘氏人才济济。其中,明代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刑部左侍郎的刘辰,是上境刘氏后裔引以为傲的第二代监察御史。刘氏子孙为官传承了刘清的清廉之风,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功勋。刘辰继承了先祖刘清的品质,为人刚正不阿,有“刘铁面”之称。

  元朝至正十八年(年),年仅18岁的刘辰,见朱元璋攻打婺州之时,行事有仁义之风,能匡扶民族,驱赶元朝,前往进谒。朱元璋见他虽为一介书生,但怀有一腔爱国热情、赤诚之心,随即任命其为典签,处理文书。刘辰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备受上司信任,又被封为派使招谕,肩负招抚重任,手中掌握着千金万银,但他丝毫不动心,清正廉洁。在招抚方国珍(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时,方国珍见刘辰破衣烂衫,遂从招抚金中拿出一份,要送给刘辰,却被他断然谢绝。方国珍为刘辰的廉洁精神所感动,奉还招抚金钱,不动刀枪,毅然接受招抚。

  明朝建文年间(—年),刘辰任监察御史,此官乃“治国之本,历史镜鉴”。他秉直正义,刚正不阿,做事光明磊落,对贪官污吏毫不留情。当时的地方官场,部分官员飞扬跋扈,买官卖官,刘辰对此深恶痛绝,因而结冤颇多。

  刘辰的“正”和“直”,还体现在关心民生、勤政爱民上。刘辰任镇江知府期间,府境有濒江田多亩长时间被水淹没,面对这一灾情,刘辰多次上奏请求免交赋税,最终得以豁免。京口水闸废旧破损,船只出行不便,常发生事故。刘辰牵挂在心,经常穿着布衣草鞋,亲临现场,与百姓共建水闸,最终使得官船私舟通行顺畅。在江西任职期间,沿江多地久雨,江水泛滥成灾,饥民流离失所,刘辰发布檄文,官府担保,敦劝富人家借钱给贫农渡难关,保地方安宁。他尽职尽责,兴修水利,鼓励百姓农耕,极大发展了当地的农业和经济。

  永乐年初,刘辰参与修撰《明太祖实录》,书成后升任江西布政使司左参政。刘辰所撰的《国初事迹》《明太相实录》,其文字几乎无任何粉饰之词,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可信的史料。他为官一任,造福百姓,却没有豪华府第,没有田地产业,不仅如此,他还时常把自己所得俸禄送给受灾之地的灾民,在百姓心中留下了好口碑。

  一门两御史,严廉百世传。上境村刘清、刘辰两位御史以身作则,廉政为民,得益于刘氏家族严谨的家训家风——“教孝悌以敦仁,养廉耻以尚义,辨尊卑内外以明礼,择衍慎交以见智,存诚点以葆信”。千百年来,刘氏后人一直秉承着这一家训,人才辈出。

  如今,刘氏宗祠仍巍然屹立在上境村内。它见证了岁月变迁,也见证了上境刘氏的清廉家风,鞭策着后人将这把“清廉薪火”继续传承下去。后来,刘氏后裔在上境村刘氏宗祠前挖了一口清水塘,塘中只种莲藕,寓意清廉为本、德治礼序、善行教化,并告诉世代子孙应如塘中之水,清澈可鉴;又如塘中芙蕖,出污泥而不染。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jingzixunzx.com/wbyx/15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