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偶题》诗云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这首诗有点长,且引述前四句作为本文的开篇。这首诗的意思,我不想在此班门弄斧,大家各有理会。
为何要引用此诗?且因为进入年五月份以来,网络上便热传,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先生写的一篇短短字的博文中,竟然被有心人圈点出了12处“语病”来,而指出这些语病的,竟是一位非中文专业的律师。
开始读到的时候,并没有当作一回事,想想汉语之复杂、之奥妙,出现些许的“病”来也“似乎”属于正常。及至到后来,此事越传越烈的时候,才重又细读了一下,发现张教授的博文“确凿”有些让人大跌眼镜。好在我早有思想准备,眼镜自然没有跌下来,却也被此文“震撼”到了。
我不认识张颐武先生,他更不可能认识我。不过通过此事,我便知道了他究竟是什么来头,只看“中文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这两个名衔,就足以让我等“须仰视才见”了。然而张教授的“荣光”远不止这些,百度上竟然显示出一长串来。且看:
首先是学位和学术,张先生是硕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是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
其次,他现在的职位身份,是第十届全国政协文化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进中央委员,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任。
我们再看他的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大众文化和文化理论。他在北京大学主讲的课程是:中国当代文学史,大众文化研究,中国当代小说与电影等。
这样的身份,这样的学位,这样的研究课题,那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何至于一篇字的博文会出现这么多的语病?这“似乎”不应该啊!
然而事实是“确凿”的。于是张教授的中文水平开始受到大众的质疑。
不过事情伊始,“似乎”还没有“热”起来的迹象。若是张教授在此时选择默不作声,暗地里接受网友们的“吹毛”,并在以后发文时小心处之,相信这件事情用不了几天就会渐渐沉入网底。或者他选择正确回应,诚恳接受并加以勉之,网友们大多也会表示理解,这风也就一吹而过了。毕竟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事,人家都接受批评了,有几个人会跟着穷追猛打?
然而张教授并没有这样做。他虽然也对此事做出了回应,但那篇回应文章却又煽旺了网友们本欲灭了的心头之火。于是,这火便又铺天盖地燃了起来。
我们且不论他的这篇回应文章比被人诟病的那字水平如何,单就他的态度,读者们又岂能买账?
张教授是如何回应的呢?首先,他并不觉得自己错了,还“多谢”有人帮他传播,而且“一个字也不用改”地“再发一遍”。底气十足啊!
接着,教授“似乎”也承认了自己“随手写的微博,确实没有修饰得完美”。如果此时他能够顺着这样的思路写下去,承认自己的不足,我们仍然是可以接受的。但接下来,他却用了一个“但”字把态度一转,说人们“费心费力弄了半天也挑不出什么硬伤”,这也太伤人心了吧。
在教授看来,人们所指出的,不过是皮毛之痒,他的文章并没有什么“硬伤”。他可曾意识到,这样的态度正是他的“内伤”所在。看来他真的没有读懂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含义。
这篇回应文章里,张教授分别用了“费心”、“费劲”、“使出了这么大的力气”、“操心费力”、“认真费力”等言词,并用了三个“多谢”,最后又加上了一个“谢谢”。但谁都明白,这些从字面上看去“似乎”是表示诚恳谢意的语言,其实是一种反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那是千万个不服。因为他自信地认为,无论你们怎么样,“还是挑不起什么事来”。
他竟然认为这是在“挑事”!
是的,我等平凡之人,有何德能在一个顶着如此众多光环荣耀的人物面前“挑事”,并“挑起事”来呢?
而他的第二条回应,其态度并没有任何改变,仍然觉得自己的那条微博“还是没有什么大毛病”,依旧使用了上一条回应中的“劳神费力,辛苦得很”、“真是勤奋极了”、“真是努力”、“费心费力”、“这么操心”等相同或相近的言词。这些词语的重复使用,是不是也证实了张教授的文字水平“确凿”与他的学位不能相配呢?
至此,张教授“似乎”还没有明白,网友们所激愤的,大多不是他的文字,而是他的那种傲骄的态度。所以就有人发出了质问:“认个错就这么难吗?”这一点,他不如北大校长。
对于微博之类的文章,“大约”多数人是不会认真去读的,可有人偏偏认真了起来,而且认真到了极致。那位律师可真是为吾等做出了榜样。
能把一篇字的博文读到如此细致,这“的确”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态度。而且,能在短短的字中找出12处语病,其用心、其专注和认真的态度也非常人所能比。
我相信这“的确”是律师所为,这“大约”是一种职业习惯,他们在帮人打官司的时候,是绝对不可以出现语法或逻辑上的错误的,他们需要字斟句酌式的严谨。
然而我隐约觉得,这“似乎”有些不太正常,除非,他“大约”一直是这样读文的,除非,他“的确”有着其它的目的。所以,这种精读并做出圈点,也“大约”是不怀好意的。
我这样说其实并没有什么根据,也只是存疑在这里。
大家不妨自问一下,这样的精读有几个能够做到?你又能不能做到?若能做到,那就烦请也从我的这篇小文中圈点出些个语病来。
这是我的真心话,我不生气,不会和你急眼,因为我不是教授,不是导师,“确凿”没有那种底气和资格。
本文的标题,我借用了鲁迅先生两篇文章中的几个词语,也许不能确切表意,起码说明了我的态度。
一己之见,诸君莫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jingzixunzx.com/wbxg/15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