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中的历史密码

发布时间:2022-6-25 15:45:21   点击数:

文/张峥嵘

一个地方的名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生活、生产、相互交往联系中对不同地理实体识别赋予的一种代号。事实上,这些代号深藏着当地文化与历史的密码,这些密码就像镇江文明的基因,串起了历史与现在,让我们了解这个地方的前世今生。

京口闸,古已有之。由于是那时镇江市内运河上若干水闸中最大的一个,故而它长期以来,又一直被称作“大闸”。但它和今天镇江人所看到的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立起来的“京口闸”是两码事。它既不坐落在现在这座新闸的位所,也不跨立在今天新闸控制的河道上。

从清《镇江西城外附城三坊形势详细全图》可知,古运河通往长江有两个入江口,一处叫“大京口”,一处叫“小京口”,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两条河道上有两处水闸,一处叫“大闸”,一处叫“小闸”。原来,当日的运河主干河道本是从今时上河边两端尽头向北折转直角点径向西北,循现在的中华路一线通江的。这座古京口闸(大闸),就设置在今通向中华路的鱼巷巷口,跨立于这条通江大河道上面。至今留下的“大闸口(在今鱼巷口对面姚一湾内,老路名牌已拆)”地名,算是还能引起有心人探索兴趣的一个遗迹吧。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华路正是当年的主干河道(年被填平,筑成了中华路)。当年的大“京口闸”出口,应在今中华路北口正对长江路老水厂附近。

而如今现存的这条通江河道,原是旧日镇江城西城墙外运河干线上的一条支河,应系为了遇到江水上涨,运河水大时“分减水势”和便利“漕运”盛时航旅方便而浚筑的。同样,为了调节水量,当日也曾在距今平政桥通江的河口不远处,设有一闸。闸也被同称为“小闸”;原系与上述循今中华路那条河口的大闸(古京口闸)相对而得名。目前小闸也已无遗迹可寻,仅在今大埂街、新河街虹桥门街交会处存有一“小闸口”旧地名(老路名牌已拆)。

为什么要在运河上建立水闸?原来每当夏季洪水季节,长江水流量上涨,汹涌的江水由古运河流向下游的丹阳、常州、无锡一带,使这些地区泛滥成灾。而到了枯水季节,运河下游水量又不足,需要从长江上补足水量,因此在江南运河的上游就需要一座水闸来调节水量。

自唐朝人齐浣开凿了伊娄河时起,位于江南的“京口港”与对岸瓜洲口成为全国南北交通运输大动脉的最大吞吐港口,这条河也就成了江南运河的主航道,可能由于经济财力的原因,为了调节水势,人们在这条河上改设了土堰坝,所以唐朝公私文书上习称为“京口埭(堰)”,并无“京口闸”的称谓。也就是说,洪水季节,人们在此修筑堰坝,而到了枯水季节,再拆掉堰坝,所以很不方便。

北宋淳化年间,堰坝被废掉,以后江水灌运,涨落无节制,漕运商航、官民怨声载道。到北宋绍圣、元符年间,可能是地方官员的关心,财力的集聚,商贾的建议,官府在这条运河上建起大闸来调节流量,便利航运。以后历代虽屡经修葺,但还是有时“废闸筑堰(坝)”,有时又“拆堰建闸”,废兴不常。这座古京口闸的最后重建,恐怕要算是在明天顺三年,明朝地方官吏因恢复漕河(粮运)“作(大)闸一,每岁以时启闭”的那一次了。此后,直到清代的多次修葺,京口闸(大闸)未再有变动。

清末民初时,大京口港渐被淤塞,这条通江的运河主干道也被江流灌入泥沙淤浅阻湮,不能航行。因此位于平政桥的“小京口”就负担起取代前者,专供客货航运往来的职能了。这条支流的开浚与“小闸”的始建,在于何时?也有待查考。现时仅能查知:小闸最后一次重建,是在年(清康熙年间)。

现在的新京口闸,建在旧时石浮桥以北、“小闸”以南的入江运河上面,由于中华路筑成,当年的“大闸(老京口闸)”早已消失,故而也被人称它为“大闸”。后因故倒塌,新的大京口闸系于年下半年枯水季节至年汛期前建成,仍叫京口闸。可喜的是,年有关部门在中华路东侧进行考古,发现了明清京口闸(大闸)东闸体、明清时期石岸、明清道路、清代碑亭基及龟趺座、清代码头等遗迹,这些是大运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价值。

来源:京江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jingzixunzx.com/wbxg/15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