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被逼得无路可退,如果不是对方欺人太甚,谁会愿意耗时耗力地与“强者”对簿公堂呢?
《平凡之路》从第14集到20集中,穿插的“石先生养老院案”,给我们开了新天窗。
那就是要相信:正义,虽迟,必到!
石先生的案子,可谓一波三折,不断反转,最终将迎来柳暗花明。让我们跟着各级反转,重组案子的真相。
反转1:石磊先生的案件,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石先生养老院案件”,最先是潘岩的热心肠老妈牵线搭桥的。单纯的潘岩,没考虑太多就应承下来,没曾想,到易律那碰了钉子。
他为什么不自己照顾老人?如果没时间、工作忙,可以在家里请人照顾。如果担心保姆虐待老人,可以在家里安装摄像头。真想照顾老人,有很多方法。
易律连珠炮式的几个问题砸下来,无不在说,“这个案子我不接。”
花了三十万元,本想给老母亲一个生活的希望,不到一年换来的是冰冷的尸体。认为养老院“丧尽天良”的石先生坚决要起诉,讨个说法。
冰冷的现实是:没有律师愿意接。“取证难、钱少、事还多”,公共助理范小天总结到位,堪称“人间清醒”。
这边有老妈催着要答复,那边又找不到律师愿意接,几经折腾,由“职业人”舒一南向杜律请缨,接下了案子。易律也在随后表示理解,接受潘岩的决定。
转了一圈,案子重新回到了潘岩的手里,只不过是协助杜律和舒一南,一起“办案”。
反转2:一腔正义的法律新人,在“正义与邪恶”,“感性与理性”中,三观碎成渣
待委托人,石磊先生,是个大忙人。与两个职场小白的第一次约见,就浇了一盆冷水。搞得舒一南都怀疑:石先生委托的事情到底是重要还是不重要?
第一次律所签订委托合同,律师费的价格也定在了最低一万的水平线(注:合伙人律师亲自出马费用3万,指导实习律师承办费用1万)。谁的钱不是钱呢,中年的石先生也不容易。
从首次约见的爽约、到二次去养老院探查取证,案件开始有了大致的轮廓:
石先生送母亲去养老院后,一回都没有探望过。一直都是护理员陪在老人身边。后来老人进了ICU,也是石磊亲自给医生打的电话,说要放弃抢救。
两位“小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不是人干的事。但身为律师又不得不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感性与理智相互拉扯,要自己说服自己真的挺难。一万块钱真不好挣!
反转3:解锁言律和石磊的家庭背景,尽显中年人的“辛酸”与“无奈”
言律因家里有事,导致客户投诉,自己已经焦头烂额。
潘岩偶然间亲眼目睹了保姆虐待老人的事情。对石先生曾说的:担心保姆对老人不好,而不考虑请保姆。产生了些许共鸣。
为了提高打官司能赢的概率,律师团队交换意见,在“侵权纠纷”变更为”合同纠纷”上初步达成一致,但遭到了石先生的反对,双方争执不下。潘岩对接下养老院的案子后悔莫及。
“眼见”比“听说”更有冲击力,说的就是潘岩和舒一南去石磊家谈解约时的最强感受。
自此,解锁了石先生的真实家庭情况:乱成一锅粥、上有老下有小、母亲阿尔兹海默症,父亲脑血栓后遗症,二胎娃去年刚出生,全家老小挤在小房子里,自己过了35岁,企业还动不动裁员,不敢停歇怕丢饭碗,断了家里的生路。
同时,还解锁了养老院的套路:大肆宣传是五星级养老院,提供专人看护,却安排一个“托”欺骗客户。
如此一来,石先生的形象又从“不是人”,变成了“苦命人”和受害者。
反转4:石先生不接受调解,坚决要对簿公堂,只为求一个人间“公道”
养老院以走法律程序,石先生将面临高败诉率为由,提出私下和解,签保密协议,且不承认养老院有任何过错。这样的举动反倒激起了潘岩和舒一南的“战斗欲”。
我告他们是因为他们丧尽天良,我不是为了钱,我是为了讨回公道。
一家不行我找两家,两家不行我找三家,三家不行我找四家。我不可能让我妈不明不白地走了,我不相信这个世界没有正义。
事情越来越清晰,谁有理,谁理亏,也越来越明朗。正义能否得到伸张,我相信这部剧会给出肯定的回答。
小时候,我们学会了分清对错的标准;长大后,我们也用非黑即白的思维看待事情,会发现,有太多事情很难分清对错。
不断反转的事件,提醒着我们: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是个好习惯。
不要被“偏见”影响自己的判断,不要跟风,容易被人带了节奏。
相信法律会还给人以公平、正义,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jingzixunzx.com/wbsj/16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