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台夕照
北京晚报
年06月12日
▌梁景启
大姨家在峰台村,是平原。从小在山村长大的我,总觉得峰台村有吸引力,不只是大姨家的白面烙饼、炸香椿鱼,还有兄弟姐妹的亲情,邻居伙伴的友情,峰台夕照的乡情。
“峰台夕照”是平谷八景之一,在南独乐河镇峰台村西,现残台尚存,当年有数亩大小。据记载:“峰台夕照在平谷县东北十八里,有村落名‘峰台’,台今废。”书上所说我当然是后来才知道的,其实那里曾经是我和小玩伴们的“战场”。
北山脚下的路曲曲折折。从我们家到峰台村要走十二里路。过山东庄到公爷坟村,是河套里的沙土路,上土坎后,离大姨家就近了。
远远地,一座高大的土台坐落在村西南,在男孩子眼里,那就是游戏的战场、冲杀的高地、奔跑的方向。
大姨家在村北,旁边的大水坑,取土后自然蓄水,面积大,形同湖面,春夏秋波澜微动,隆冬季节冻结成厚厚的冰层,开春就慢慢化了。听到我们的歌声、喊声、笑闹声,大姨总会迎出来,说:“赶紧进屋喝水,别上大坑沿儿,打冰出溜会掉冰窟窿里。”叮咛里带着满满的爱意,护我们周全。
大姨家炕头的小笸箩是柳条编的,里面有花生,那可是稀罕物,平常我们吃不着的。大姨忙不迭地跟我们说话,然后和面,切葱花,擀面,烧火,烙饼,炸鸡蛋。葱花烙饼的味道在我记忆深处,是味蕾里最原始的记录。
大姨的儿子是孩子头儿,他在屋里才停留一小会儿,就有一帮小伙伴等在小院里,等在胡同口。我们习惯叫他哥哥,也乐意跟着他瞎跑,他也高兴带着我们玩。
哥哥将军一般带队出发,穿过村中街巷,呼朋唤友,队伍越来越长。绕过三义庙,往西北方向,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庄稼地里,一个高大的墩台,横亘在我们眼前。秸秆为枪,土坎为障,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直到一轮红日慢慢变得巨大,台地之下的农田一片金色,我们才相约再战。
无忧无虑的日子很远,回忆很长。
如今,由书法篆刻家王玉书先生题写的“峰台夕照”的标志碑已经在高台南侧竖立,成为地标。土台已经被保护起来,不能再上去了。刘爱咏有峰台夕照诗:“高台突兀倚晴空,远近霞连草舍红。返照平林铺锦绣,行人常在画图中。”这个场景依然存在,只是很难再看得到了。
平平凡凡的每一天,都是过往;我们试着把日子过成一首诗,无论远方有多远。潜下心来,于无声处,聆听大自然纯净的声音。落日,晚霞,鸟鸣,花香,简单而精致,便是人间美好。
故纸留声系列
平谷区档案馆:故纸留声——平谷小地名系列品读(1)
平谷区档案馆:故纸留声——平谷小地名系列品读(2)
平谷区档案馆:故纸留声——平谷小地名系列品读(3)
平谷区档案馆:故纸留声——平谷小地名系列品读(4)
平谷区档案馆:故纸留声——平谷小地名系列品读(5)
平谷大帝国
汇聚平谷地区人气旺盛的生活圈子,涵盖平谷人的生活福利,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突发事件,头条新闻,招聘,房产,相亲,生活创意等生活信息.爆料你不知道的平谷事儿!赶快加入吧,还差你一个!联系方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jingzixunzx.com/wbsj/15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