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种植着千年古树的小院内,每天照看着古树的老人叫周关宝他土生土长,红豆院曾是他的家,祖祖辈辈与红豆树相伴记者进入红豆院,院内古树高大挺拔,形同巨伞,枝繁叶茂老周说,30年前,还没有红豆院,红豆树的枝叶盖在他家的房顶上上世纪70年代,古树声名鹊起,前来观赏的游客逐年增多,建设了红豆院老周和另外两名村民被推荐当上了红豆树专职管理员,负责看护古树、出售门票和接待游客但没过多久,其他两人就“辞职”了,只有老周坚持了下来,悉心呵护着古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冬天要刨开表土给“冬眠”的红豆树施肥,春夏季节除草喷药,秋季要给古树涂上白石灰逢上红豆树开花结果的年份,他更是夜以继日地担当着“卫江南晚报发行部电话士”,配合有关部门更精心看护古树,采撷每一粒宝贵的红豆果
爱花爱草现代农业成首选
在老周的精心呵护下,两棵小红豆树在千年古树南面先后破土而出小树的“生日”,老周记得比谁都清楚,分别是1982年8月20日和1983年8月22日老周遗憾地说,在这两株之前,红豆树还窜出过一棵小树苗,但没能存活这两株树苗破土而出时,他立即在树苗旁边钉上木桩,并用小铁架将其围住现在,一老两幼三棵红豆树互相缠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千年红豆树终于有后代了”
今日的红豆村由原永安村、红豆村、古塘村三村合并设立,地处张家港市、常熟市、锡山区和江阴市的四市(区)交界处,6200多村民常居于此犹如千年古树一样,这里也是长寿村,老龄化近年来日益突出村前任党总支书记陈俊律与村民江南晚报电子版在线共同出资,将专业评弹演员请进村庄,定期专场演出,让村民喜爱的评弹艺术在村庄扎根,红豆村也成为评弹艺术的创作、表演基地,200平米的多功能活动室作为书场开放,江南丝竹不绝于耳,红豆评弹团每年为村民演出200场以上
十年坚守看护红豆树
随着花卉对外出口规模的扩大,用外语与客户直接交流成了花农们的共同心愿,争当学习型农民成了花农们的新追求白天有专业老师授课,晚上则自学眼下,国外的客商们来考察,花农们都会用外语问候了(宋超)
古村里有了评弹基地
1500年前,昭明太子萧统亲手在江阴顾山植下了一棵红豆树,1500年后这棵树老枝绽新芽仍然勃发着生机,继续为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带来生存的灵感记者近日走访了红豆村,感受古村里的现代生活
1999年夏天,一场狂风暴江南晚报电话雨来势凶猛,红豆树南侧的主干轰然倒伏当时,江阴市曾作出批示,要求竭尽全力抢救这棵华东地区“第一长寿树”老周白天左右不离树旁,配合专家和其他抢救人员工作夜里一听到风吹草动,一定要起床看个究竟事后有人动情道:“倾倒的红豆树能转危为安,老周功不可没”在老周的记事本上,红豆树建院以来的点滴变化都被记得清清楚楚:“1983年10月采摘红豆1603粒;1985年10月采摘红豆10粒;1990年5月、2000年5月,满树开花;2001年5月1日发芽,未开花……”据老周透露,红豆树已经十年没开花了
先后获得省生态村、农村人居环境优美社区、江阴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的红豆村,对改善生态环境特别重视,发展现代农业成为红豆村村民的首选村民请来了清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进行红豆村生态园无锡江南晚报电子版的工程规划开展了连栋大棚建设和“神马”菊花、非洲菊花的种植去年,非洲菊花间接出口日本,创汇80万元11日,由村民参与的合作社绿色园艺之家正式开园,拥有栽培面积500亩,总投资3000万元,记者到村里实地踏看了连片的塑料大棚内的鲜花种植地,菊花色彩艳丽,纯白、金黄、橘红花农们告诉记者,这里种植的非洲菊和神马菊在国外市场很畅销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jingzixunzx.com/wbnr/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