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知发现重构与故事化数字人文视角下

发布时间:2021-4-28 18:58:37   点击数:

感谢作者和《中国图书馆学报》

授权“档案那些事儿”分享!

本文看点

档案研究路径与方法变迁

变迁的依据及其映射机制

档案研究的微观技术系统

摘要

数字人文研究体系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产生了显著影响,给予了图情档学科新的发展空间。目前,数字人文对档案学研究的影响多体现在理论前瞻与对象选择层面。如何推动二者在研究路径与方法层面的深度交互,充分发挥档案学理论与方法的效用,发掘档案资源的多维价值,是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核心问题。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研究路径与方法变迁的依据及映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发现”“重构”和“故事化”三原语为主线的档案研究路径基本模式,形成了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其次,基于档案价值视角将三原语操作化为具体的技术序列,形成了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微观技术系统。最后,以吴宝康档案数据为案例对象,对所提方法论及技术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重组,将对档案学理论、实践方式以及学科间的深层交互产生一定影响。图11。表2。参考文献40。

关键词数字人文档案数据档案叙事知识组织知识图谱

引言

数字人文理念、方法与技术对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路径产生了重要影响,引导相关领域学者从不同视角重新发现并认识人文研究的多维价值[1]。年,王晓光将“数字人文”概念引入我国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开启了我国学者“数字人文与图情档融合研究”的求索之路[2]。年以来,图情档学界迎来了数字人文研究的“热浪潮”[3]。年1月10日《光明日报》理论部等发布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大数据视域下数字人文研究”位居其中[4]。年1月揭晓的“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中,“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视野下的数字人文”高居第二[5]。目前,上海图书馆、武汉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KVision实验室等研究机构纷纷在数字人文与图情档融合领域耕耘,数字人文视角下的图情档学术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在图情档学科中,档案以其真实性、可靠性等独特属性受到数字人文学者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jingzixunzx.com/wbnr/130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