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故事垣曲地名传闻

发布时间:2022-6-25 12:55:09   点击数:
北京看的好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运城新闻网官方发布平台

垣曲地名传闻

王端阳

  像人的名字一样,每个地方的称呼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取义和缘由,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元素。比如山西以位处太行之西而取名,又以曾是春秋晋国的封地而简称。垣曲则以群山环绕如垣、大河九曲在南的地理形态而名。

  垣曲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悠长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据专家考证,这里曾是迄今所知人类最古老的远祖世纪曙猿生活过的地方,留有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遗迹,又传为史前五帝之一的虞舜出生发祥之地。这里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到处都有久远的轶闻奇传。

舜王坪

舜王坪

  舜王坪在历山之上,地处垣曲县东北方向,海拔米,是历山的最高峰。传说中舜耕历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里也因此而得名。

  舜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在垣曲有诸多遗迹遗址和文字可证。据说舜生诸冯,后迁负夏,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单是舜耕历山就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登上舜王坪,你决然不会想到,这处在四面悬崖峭壁之上的山顶竟有着余亩平坦的亚高山大草甸!夏秋时节,大草甸山草葳蕤茂盛,山花繁星点点,密密丛丛,色彩斑斓,俨然天宫落下的一匹锦缎。置身在天然的花海草原,不乏人称舜王坪是自然天成的“空中花园”。极目远眺,四面云山雾罩,层峦叠嶂,而又尽在脚下。

  坪上有一庙叫舜帝庙,供奉着舜帝和他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是前人为纪念舜耕历山而建,有清代垣曲知县薛元钊撰写的碑文。还有两眼山泉叫“奶泉”,长年流水不断,传说是舜的妃子女英的乳汁,可治百病。庙对面有一条沟,说是舜耕历山留下的犁沟。坪边有一石桌,桌上一石盘,盘内一石镜,石镜旁一石梳;桌边有石凳,不远处有一眼清泉。这里传说是娥皇、女英的梳妆台。两个妃子随舜同耕历山,夫唱妇随,传为佳话。离坪不远处的两座山峰,形似展翅欲飞的神鹰和停步站立的大象,说是舜耕历山感动了上苍,玉帝派出神象和神鹰为之助耕,后来神象和神鹰留恋此地,便化作两座大山与舜为伴。这坪上只生草不长树,说是舜耕地时嫌树碍事,大手抹过就再不长树了,而四周崖边的树都长不过坪面。还有天书石、井字田、沽漯汤坡……这些美丽的传说故事都给这神奇的空中花园蒙上了一层如梦如幻的面纱,让人陶醉其间。

皋落

  皋落这一方土地的名称历史久远,它直接和最早居住在这里的先民有关。

  传说最早居住此的是被称作“东夷”的原始氏族部落。其部落首领叫皋陶,是舜帝时代九大朝臣的“士”,专管刑律。他精明强干,执法严明,辅佐舜帝治世有方,名扬天下,被后世敬为“狱神”。他的部落和后裔,以皋为姓,以居为落,即皋氏部落族群,他们所居住的地方也以此称呼。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随着岁月的更替,被称作“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众多氏族部落相互交合杂居。到了春秋时代,皋落氏族部落已经同化为赤狄的别种,因在晋国都城曲沃的东山(中条山)之侧,故称东山皋落赤狄氏。该部落深处群山丛岭之中,依山傍水,结庐而居,半农半牧,亦樵亦渔,过着古代山民简单而野性的原始生活。他们勤劳勇敢,和周边的虞国、郇国、樊国一样,建有自己的城堡、城池、城楼。

  随着晋国成为春秋霸主,与各诸侯国的交往频繁,为了便利,谋求打通从曲沃(晋国国都)经东山(中条山)、过皋落、走壶邱(垣曲),沿河(黄河)穿郫邵、王屋而达阳樊(济源)、洛阳的通道。终于在“闵公二年,晋侯(献公)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灭了皋落方国,并入晋国版图,使这一通道成为南北通行、联系东方诸国的官道。因为皋落是打通这一通道的首要关隘和关键要冲,所以晋侯称其为“东山重镇”,并镌于皋落城堡的西城门楼上。从此,“东山重镇”就成为皋落这一地名的别称。千百年来,皋落依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南北车辆、行人的驻足之地,也就造就了这千年古镇成为垣曲西半县最为繁华红火的经济商贸重地。

  直至今天,晋豫省道相接,横济高速通连,皋落处在这条交通干线上,跟随时代的车轮日新月异,发展更加昌盛。

上亳城和下亳城

  在王茅镇临近小浪底库区不远的原上,有两个同称亳城的姊妹村庄。因为同在亳清河畔坐落,其间有三五里相隔,按河的流向,就有了上下亳城之分。

  同叫亳城,与商朝汤王的历史传说有关。汤王原是一个部落的酋长,他的部落叫商。公元前十九世纪,商汤联合有莘部落的酋长伊尹灭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号称成汤,意为救苦救难的帝王。他最初的都城就是他多年来屯兵誓众、起兵伐桀的起源之地,也就是上下亳城背后广袤平坦的原上地带,古称亳原。

  这亳原方圆千亩,作为都城,自应有宫有殿,有街有坊,有城池也有关防。据当地人说,今天的官道北就是当年的北关,岳堰就是当年的西关,西沟就是当年的东关,而南关就是今天的亳城。《韵府》一书有载:“垣曲有亳原,汤尝誓众于此。”《广舆记》云:“垣曲有汤誓地,周围百四十余步,至今民不敢耕其地,古碑尚在,刊书‘殷商烈祖成汤圣王居亳故都’。”当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说:“汤建都西亳,就在垣曲。”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百姓从土层中曾挖出许多古代兵器的铜箭头。今天,仍可见真实存在的古亳城城墙的残存和遗址,那镌刻“殷商烈祖成汤圣王居亳故都”的残碑由当地百姓供奉在亳原新盖的碑亭里。

  古代帝王建都,都讲究风水龙脉。这亳城背后东北方向是蜿蜒十余里的大岭,仿佛一条巨龙逶迤盘桓,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尽头是一突起的岭头,有如龙头的样子。南面是亳清河水源远流长,从脚下缓缓流过。远处太行景山峙于南北,王屋中条屏于东西,按古人的说法,是一块风水宝地。加上这里又是屯兵誓众之地,于此建都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名为“亳”,则是汤王宰相伊尹的主意。伊尹说,“亳”上半头代表都城建筑高于天下,下半部为一有根有杆有穗的农作物,表示对农耕的崇尚,正合商民的意愿。

  在当地民众的口里,商汤的故事流传很多,“亳亭纳凉”“桑林祈雨”“汤王伐葛”“汤门除奸”……史有所记,民有所传,上、下亳城的村名来源也自然是言之可信。

上敌原和下敌原

  今古城镇沇西河东边的山地,相距不远有上敌原和下敌原两个自然山庄。它们的村名颇有纪念意义,来自于古代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场兵战。

  南宋绍兴十年(),金人又举兵南犯中原。自靖康之耻、高宗迁都临安之后,中原一带狼烟滚滚,一直处于宋金打打杀杀、进进退退的拉锯状态,百姓深受战乱的祸害,纷纷举义。这次金兵挥师南下,意欲荡平中原,占中原为永久之地。消息传到临安,高宗派岳飞抵御。经过一番计划,岳飞遣部将梁兴先率三千精骑绕河(黄河)北上,联络太行两河义军从侧后包抄,先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梁兴过河后,很快和太行、太岳、中条等义军首领李进、蕫荣、牛显等取得联系,并打探到金兵张太保、成太保部在上党各地打家劫舍,杀人放火,似有进犯垣曲或走河内之势,便在佛云山下看好地形,准备在此给金兵一迎头痛击。他看山下沇水东岸有一秃岭,岭上一兀原,四面沟壑纵横,深不可测,宛若一个个隐蔽的口袋;俯视周边,东有大沟、西有猛河、南有高阜、北有巨山,正可布一六花大阵,隐藏千军万马,诱敌深入,置于死地。计议已定,便着手布置准备,当地百姓也积极配合,和官军一起挖陷马坑,布绊马索,箪食壶浆迎接部队打好埋伏。

  几天后,消息传来,金兵张太保部从阳城穿过历山奔垣曲而来,成太保部从翼城、沁水出发,过大河向垣曲进发,同在瞽冢会合。梁兴趁金兵立足未稳,以逸待劳,赶紧派五百精兵到河口叫阵,且佯装不敌,且战且退,至峡口岔沟隐蔽起来。金兵追至峡口,登上兀原,进入六花阵内,还未缓过神来,只听一声炮响,进口立即被宋军堵死,千军万马势如潮涌般从四面八方把金兵围了个水泄不通。一时间,弩弓箭矢如骤雨,绊马绳索如蛛网,刀枪剑戟神出鬼没,杀得金兵鬼哭狼嚎,丢盔弃甲,全军溃没。

  为了纪念这次抗金战役,人们便把作战布阵的秃岭称作六花原,而原上原下的两个村庄就叫作了上敌原和下敌原,直到今天。

?浏览更多本地新闻资讯,请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

长按   ▍本期责编:毛文琦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文章版权归运城日报社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jingzixunzx.com/wbbj/153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