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江苏沛县地方,有个奉县乡阳里村。村里有户人家,主人姓刘名执嘉。乡里人尊称他为刘太公。太公之妻王氏,人呼刘媪。
刘太公生性忠厚,是有名的刘大善人。膝下有两个儿子,大儿刘伯,次子刘仲。在生这两个儿子的时候,没有任何异兆。
刘太公祖辈以耕种为业,两个儿子年渐长成,一家父子三人,春种秋收,倒也薄有家资。
这阳里村紧傍泗水河。两岸绿柳依依,田野陌阡。刘太公因日渐年迈,就把所有农稼耕种等农活都交给两个儿子负责,自己专拣些轻微的农活做做。
这一年,他在泗水河的大堤底下,开辟一块两亩地大小的一块瓜园,种上西瓜。谁知这年风调雨顺,瓜地一片碧绿,瓜儿像吹了气的皮球一样,圆滚滚地在绿叶下隐现。
刘太公很高兴,经常在地里莳弄。为了休息方便,他又在瓜地中间搭了一间小草棚。放些被褥用品,留着早晚御寒。有时刘媪到地里给太公送汤送饭,顺便也在草棚中歇息。
俗话说:有山必有兽,有水定有龙。这滔滔的泗水河里,就住着一位老龙王。
这天,老龙王在龙宫里歇息,忽见天使来宣玉帝圣旨,叫他去给刘大善人家送一龙种。
老龙接旨不敢怠慢,立即驾起云头起在空中,他手搭凉棚四处一看,真是海阔天空。蓝天白云渺渺,令人心旷神怡。
时值炎夏,一轮骄阳高悬天空,四外麦浪滚滚;泗水河哗哗流淌,两岸有不少农民在地里忙碌;有的荷锄镑地,有的吆牛耕田,儿童嬉戏于树下;娘唤儿,妻呼夫,遥相呼应。好一派田园风光,老龙在半空看得手舞足蹈。
他又朝下一看,只见大堤下有一块瓜地,中间草棚里睡着一个中年妇人,睡态正酣。
老龙一见,忙掐指一算,知道正是此人。他哈哈一声大笑,这一笑不要紧,只见晴空陡起一朵乌云,打了几声响雷,接着风声呼呼大作。
正在田里忙活的人们一看雷雨要来,纷纷收拾农具回家避雨。一时之间,四外一个人影也不见了。老龙驾起云头,直落瓜田中的小草棚。
刘媪这天来换太公回家吃午饭,自己就替丈夫在瓜田值更。一时困倦,她就躺在瓜棚中睡着了。刘太公正在家里吃饭,忽听雷声隆隆,风声呼呼,晓得暴雨要来,心里惦记在瓜田里的妻子,就忙忙拿了雨具往瓜田飞跑,想去把妻子换回来。
刘太公心急火燎地刚跑上大堤,就远远望见半天空一团巨大的烟柱罩住自己瓜地里的草棚,刘太公大惊失色,急忙大步如飞地往田里跑,刚跑了几步,他忽然吓得站住了。
原来他看见那烟柱里隐隐有金光隐现,烟云翻卷,里边像是有一条金龙在盘旋扭曲。
刘太公见状,以为妻子已死,“噢”的一声放声大哭。这一哭不要紧,只见烟柱腾空,乌云飞散,雷声敛息,又是一个艳阳天。刘太公泪眼涕流,扑到瓜棚一看,谁知刘媪正在仰面朝天,呼呼大睡。
刘太公一把抱起妻子的头,大呼道:“贤妻快醒醒,我来了。”连喊几声,才见刘媪从睡梦中醒来。
她一睁眼,见丈夫在自己身边,就翻身坐起说:“怪事,怪事,真是怪事!”
太公大惊,忙问道:“什么怪事,你快说给我听听!”
刘媪说:“我只觉得正睡之间,有一个金甲神人近前温存,口称奉玉帝旨意,前来为我家送一龙种,后来那神将渐渐轻薄于我,后来我就不知道了,直到你来唤我。”
刘太公听了,心中且惊且疑,只得把所见之事隐过不提,口里含糊答应,扶起妻子,回家去了。从此以后,太公再也不叫妻子到瓜田去走动,他自己也不再去莳弄瓜园了。
谁知,从此以后,刘媪竞怀孕在身,渐渐的眉低眼慢,肚子也一天天大了起来。十月临盆,竟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这孩子长得长颈高鼻,左大腿有八行九排共72个黑点。太公回想前兆,知道此儿必然大有来历。就给他起了名字叫邦,因他排行最小,就以季为字。
老俩口半百之后又生了这么个儿子,更是爱如掌上珠,后来,太公干脆啥活也不做,和老妻整日呵护刘邦。一切家中事务,全都交给两个大儿子。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光阴迅速,日月如梭,刘邦渐渐大了。他生性不喜农活,就爱结交朋友。平时三街两瓦之中,专爱寻人打闹,一味生事惹非。太公因是晚年得子,舔犊情深,不忍深管严罚,放任自流去了。
不说刘邦斗鸡走马,整日游荡,却说刘伯、刘仲先后娶妻生子。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两个媳妇心疼自己的丈夫,难免在枕边常吹些耳边风。天天如此,兄弟们也就生分了。
他们在日常之间,常怨爹娘偏心,说:“同是父母生养,为什么我们就得整日做牛做马,三弟就该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闹着要分家。
太公听得多了,也气不过,干脆把家产一分为三,两个大的各拿一份,因为刘邦还没成家,太公夫妇就和刘邦一处过活。
光阴荏苒,倏忽之间,刘邦已长成一个昂昂然的伟丈夫。因为他整日不务正业,终日游荡,没有一个人家敢把姑娘给他。他也不以为意,仍旧秉性不改,我行我素。不仅如此,他素性豪放,又常把家中银钱拿去周济朋友,挥霍浪费。
太公因为亲眼见了诸多异兆,以为他秉性奇异,一直另眼相看,后来见他年近不惑,仍然不省不悟,就经常责骂他是败家子,无赖儿!有时连衣食都不愿给他吃穿,刘邦却怡然自得,依然故我。
有时他在外边玩久了,怕父亲责骂,不敢回家,就到两个哥哥家去吃住。
两个哥哥必竟是一母同胞,也就不念旧恶,热情地招待他吃喝。那知不长时间,大哥刘伯积劳成疾,一病而亡。
大嫂子死了丈夫,没有了当家人,日子很是困难。再加上儿女尚小,平时又憎恶小叔子好吃懒做,对刘邦更是冷眼加白眼,爱理不理。刘邦饿极了,也就故作不知,仍然腆颜上门。大嫂往往摔盒打碗,十回倒有九回用白眼瞪出。
准知这一天,刘邦来了外县十几个朋友,他身边又没有钱,家里是不敢回去的。可巧他又不知高低,吹了牛皮大话,说是请人吃饭,届时朋友们都跟他到大嫂家吃午饭。
大嫂子这天正要安桌子吃饭,忽见刘邦领了一群人上门。知道又来打秋风,怎么办呢?大嫂人急智生,藏过饭菜。立即到厨房拿了一口空锅,用瓢舀水洗锅,表示饭以吃过。
刘邦众人正要坐下,忽听刮锅声,以为真的没有饭吃了,很失望。
众朋友很识趣,一个个都寻个借口告辞而去。刘邦送走众友,又回到厨房一看,见锅上蒸气腾腾,饭菜还有很多。这才知道大嫂使刁,他回首前因后果,一声长叹,把脚一跺,掉头而去。从此以后,刘邦再也不到大嫂家去了。
话说刘邦和两个嫂子家结怨以后,家里又不准他回去。按理刘邦应该改过从善了,可是他生来秉性,一丝也改变不得。没有饭吃怎么办呢?他又到本村王媪和武媪家开的饭店中做了一个长年的主顾。
他有时自己去吃,有时也邀朋友去吃,今天吃王家,明天吃武家。有钱就给,无钱就赊。这两家饭店是两个妇人开的,而且又是一个庄上的人,因为刘太公是个出了名的忠厚长者,所以这两家也就事事看太公的面子不与计较。
谁知时间一长,这两家饭店的老板娘慢慢地竟发现了一种怪事。这就是每当刘邦到哪家吃饭,那天哪家的客人就多,生意就红火,得到的利钱是平时的两倍,无形中刘邦成了饭店拉客的媒子。
于是两家的老板娘就经常使人在饭店望风。一见刘邦来了,就争着往店里拉。这么一来,刘邦更得意了,真是每饭必到。有时被拉急了,就订下一个规矩,上午吃王家,下午就吃武家。
刘邦有一嗜好,爱酒。有时到了黄昏,还不肯停杯。两家店东为了讨好刘邦,凡事都由着他。有时刘邦饮酒过量,醉得不能站立,就干脆歪在椅子上睡一夜,第二天再走。
这一天,按约该到武家吃饭。他又是一场豪饮,醉了就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武妈妈怕他吐酒,就悄悄地到他跟前想先收拾一下碗盏。忽然看见刘邦头上渐渐的冒出一团淡淡的蒸气,罩住他的头,武妈妈手挥不去,扇子也扇不散。她正不知所以,又见蒸气中有一条小小的五爪金龙在雾气中张牙舞爪,而且有一团金光,耀人眼花。武妈妈吃这一吓,心中明白了。
这孩子久后必有大贵,一点儿也不能得罪他。年终结账时,武妈妈不声不响地就把刘邦的陈年旧账全都抹去。刘邦本来就阮囊羞涩,无力偿还。开始还有点提心吊胆,怕店东提起那话,后来见二个店东竟似忘了二般,不觉又胆气壮了起来,每天照吃不误。
刘邦其实并不是只图果腹的无能之辈,他也想在人世间做些大事业。幸亏他平时交游广阔,于是就有几个人替他出谋划策。教他学习一些官场应酬方面的礼节,他一学就会。
没有多久时间,他就谋到一个差事,去当泗水亭长。这个亭长职务,就是专管判断民间的一些诉讼,打官司告状之类的民事纠纷。遇到大一些的事情,再往县衙门里申报。
因此,他有机会结识了一班县吏,互相往来。其中处得最要好的,就沛县功曹萧何。这个人甭看是个不上品的县吏,但他博览群书,熟谙法律,又与刘邦是同乡。其余的就是曹参、夏侯婴等人。
这一帮子人每次到泗水拜访刘邦的时候,刘邦都要请他们痛饮。畅谈胸中抱负,言辞激烈,扼腕长叹。萧何对刘邦更是关怀备至,即使刘邦有些不到之处,甚至偶尔触犯法律,萧何总是代他周旋,让他化险为夷。
一次,刘邦奉命押送一批银两到京都咸阳去交割。到了咸阳城,办完各项公事。
刘邦在京城闲逛看热闹,但见咸阳城池雄伟壮观,宫殿巍峨,大道宽阔,人群熙来攘往,车马络绎不绝,远非沛县可比。
刘邦看得目不暇接,不由喟然一声长叹。说来也真凑巧,那天秦始皇正好郊游回宫,只见御林军开道,浩浩荡荡的车队,紧接着是太监,大臣们紧随銮驾旁边,好不显赫,威风。
刘邦杂在人群中看热闹,直到看不见了,还意犹未尽。他忍不住叹道:大丈夫立于人世,正该如此才是呢!”
从京城回来,刘邦销差。仍去泗水当亭长,又默默无闻地过了几年。眼看刘邦已过四旬,仍然“孓然”一身。
刘太公和刘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毫无办法。因为他是出了名的二混子,游手好闲,谁家敢把姑娘朝火坑里送呢?
这一天,萧何来访。二人饮酒时,偶然谈到单父县里,新近搬来一位吕公,名父,字叔平的人,是县令的座师。他因辞官归里,不料和邻家结仇,吕父生性豁达,不愿和仇家同邻,就搬到单父县居住。一来求得学生的庇护,二来也是访友。
县令很高兴,特地下令,凡县衙里的吏员都要备礼去吕府祝贺乔迁之喜。萧何因刘邦是亭长,所以特地关照他,免得到时忘了,得罪了县令,刘邦答应了。
到了那天,刘邦早早就梳洗停当,找着萧何,一同到吕府拜贺。这天吕府热闹非凡,人来人往,真是车如流水马如龙。
吕公听说萧何、刘邦来拜,他心下疑惑,这是两个陌生朋友,为何也来拜贺呢?他急忙迎出门来一看,只见来者身材魁梧,堂堂仪表,不由打心里吃了一惊。
原来吕公自幼就得异人传授,会麻衣神相,而且百发百中。当时吕公越看越爱,心想,你看他日角斗胸,龟背龙股,堂堂帝王之相,此人必有来历!千万要小心结纳,日后定有好处。当时吕公满脸堆笑,立即大礼把刘邦直拱到上座。
不一会,客人到齐,吕公下令开宴。他第一个把刘邦请到上座,其次才是县令、吏员等人。
这个奇怪的举动把萧何弄愣了。县令也犯嘀咕:心想老师这是怎么了?我是这儿最大的官,论理这上席是我坐的。虽说我是你的学生,可也轮不到刘邦呀。
因为吕公德高望重,众人又是来巴结的,所以吕公这一举动众人心里虽然不服,但嘴里可没敢说出来。
再看那刘邦,全然不以为意。他大咧咧地坐在上面,拿出往日的手段,口撕牙咬,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兴致勃然。
半夜席散,众人告退。刘邦把嘴抹正要走,吕公却一把拉住了。然后吩附家人,书房再摆一桌好酒,我要与刘邦面谈。
须臾齐备,二人携手坐下。吕公说:“我问足下一事,足下要据实相告,你家中有妻子吗?”
刘邦说:“我因家贫,尚没娶妻”。
吕公闻言大喜,说:“我少年时,就会相人,几十年来,还没有发现过像你这般贵相的。我家有二个女儿,大的18岁,名雉,小字娥。如刘郎不嫌弃的话,我愿高攀把她许配给你,不知你同意吗?”
刘邦一听,心里高兴极了,这真是天大的喜事!我长这么大,有哪空个感意把女儿白送给我?谁不是见我就躲着走?这可真是打着灯笼也照不着的好事呢?吕公见刘邦不说话,只是傻愣着望着他一言不发。
吕公就又重说了一遍,刘邦直到确信没有听错时,本连忙离席跪倒,口称:“岳父大人在上,请受小婿一拜。”吕公大笑着扶起刘邦,把他送出府门。
送走刘邦,吕公还没来得及转身,就见吕媪从屏风后转出来,指着吕公大骂:“你这个老糊涂虫,你把好端端一个貌如天仙一般的女儿去许配给个穷鬼,一个没人要的浪荡鬼!多少富家少年你不要,偏偏看上一个比女儿大一倍的槽老头子,你的眼睛瞎了!这真是会选的选高郎,不会选的选高房。这可好,你两样一个也没沾上边,白白把女儿双手送给一个无赖子,这可是缺了八辈子德了。”
吕媪真是越骂越气,干脆就朝地上一坐,嘹啕大哭起来。闹了半天吕公也不吭声,吕媪骂够了,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说:“女儿是我养的,我有权作主,我要替她选个年貌相当的,有财有势的人家。我就是不能眼看着女儿受苦。”
吕公见老伴越闹越不像样,气极了,说:“你也别向我发火,你去问问你的女儿,看看她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
俩可子正在说话,只见大女儿吕难走细来道:“爹,娘,你们二位老人家地别为我生气了,我想,爹爹自有爹爹的道理,以前多少门当户对的翩翩公子来求婚,爹爹就是不允,这次一见刘郎,为何爹爹如此喜爱呢?女儿但凭父母作主,虽入火海刀山,也不埋怨爹娘半句。”
吕媪一听女儿这几句话,相互望了眼,再也不说了。吕媪见事已至此,也只有忙着选取嫁妆,单等刘邦来娶人。
原来吕媪在生吕雉时,有一件奇异之事,是时,吕媪夜梦一条白龙从云端里穿云破雾,张牙舞爪直扑她的怀中。
吕媪吓得刚要大呼救命,只见又飞来一只五彩金凤,环绕在头顶,这一龙一凤在半空中盘旋飞舞,甭提多好看了。
吕媪正看得起劲,不料半天空里忽然出现一位脚踩祥云,金光护身的天仙。只见那神仙手端一只仙盘,把手一招,那一龙一凤先后飞入盘中,变成两颗明珠。那神仙把明珠朝吕妈妈嘴里一塞,吕妈妈不防有此一着,只觉明珠入腹,接着一阵腹痛,大痛而醒。
原来是南柯一梦。不久,即生下吕雄。一天闲暇无事,夫妻俩闲话中吕媪把这事一说,吕公大奇道:“怪哉,那天我也刚好作了一个这样的梦。看来吾女有帝王之份,不可轻视。”
所以刚才一场没趣,直等吕雉出来一说,吕媪才又想起梦境,也就哑口无言。心下却也疑道:“说不定这刘邦真能有大造化,不然,为什么女儿也同意这个婚事呢?”
谁知,说奇也奇,说巧也巧。吕公前厅向刘邦提亲时,后边闺房中,大小姐吕雉正倚床假寐。
她朦胧中见一条金龙摇头摆尾而来,吕雉梦中好奇,刚想伸手去捉,只见金龙一个摆尾,把吕雉驮在身上,直向云天飞去。吕雉怕摔下来跌死,忙伸玉臂紧抱龙身不放,再一细看,那金龙突然不见了,抱住的竟是一个男人。
可把吕雄羞坏了,她大惊而醒。回想梦境,兀自心里仍在惊跳不止。不一会,就有丫环来报,说是前边老爷和夫人正在吵嘴,为了给你订婚的事。
吕雉奇怪极了,所以就说了一遍刚才的话。不说这边为嫁女忙得天翻地复。再说刘邦回家之后,把吕公提婚之事一说,刘太公、刘媪一听全乐了。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到了吉日良辰这一天,刘邦打扮一新,骑着高头大马,押着花轿,吹吹打打地到了吕府。吕公早就准备停当,三声礼炮,一班鼓乐,把女儿送至婆家。
刘邦偕新娘一路鼓乐到家,行礼如仪。新娘子拜过公婆,刘邦引入洞房。他迫不急待地挑开蒙头红布一看,只见吕雉明眸皓齿,端庄秀丽,丰彩照人,把个刘邦乐得一蹦三丈高。
刘邦成亲之后,和吕雉相亲相爱,备极欢洽。可是时间一长,又禁不住心猿意马,故态复萌,整天和朋友们四处游荡。原来刘邦在娶吕雄之前,曾经在柳街瓦巷之中,认识了一个小家碧玉,容貌楚楚动人,询问姓氏,乃系曹家女子。
彼此见了几面,竟然情意绵绵,刘邦时常去鬼混。彼此双方是郎有情女有意,成就一场露水夫妻。
她比吕雄怀孕还要早几个月,也生了一个男孩。乡邻们都知道刘邦和曹氏女的这段瓜葛,只是瞒着吕雄一人而已。
等到吕雄生下一儿一女之后,这曹氏还住在母亲家里,所有生活费用,都由刘邦供给。一切亲友,只知刘邦有妻吕雉,不知道外边还有曹氏妾。
刘邦当亭长,在外边经常不回去,妻子吕雉带着儿女在家里苦捱日月。刘邦家并不富裕,只靠着几亩田园为生。吕雉嫁到刘家,也不能摆小姐脾气,只得下厨做饭,伺侯公婆。然后携儿女下田等候麦割草,打柴烧炭。
这天,她吃罢早饭,收拾好家中杂活,就背个筐到地里去割草。正在忙碌时,只见一个老人从她的田埂边经过。他边走边仔细地打量吕雉,吕雄正在弯腰割草,只觉得好像有人在看她,她不由微微抬头一看,四目对视了一下,老人不由一愣。接着老人连忙以袖拭目,然后再仔细打量一番。
他问道:“天气太热,夫人能给我口水喝吗?”
吕雄先是见老者直瞅自己,心里很生气。及见老人找她要水喝,又可怜她一大把年纪,在外行走不易。当时就动了侧隐之心,换上一脸笑容。把老人扶到树荫下,又从饭罐里倒出一碗米汤,端给老人。
老人一饮而尽,道谢欲走,又回头看看吕雉一眼说:“夫人,老汉受这一饮之德,赠你二句话,夫人如能牢记,也是一生的受用。”
吕雉见老人须发皆白,但骨格清奇,心中早有敬意。今见老人说话古怪,不由施礼道:“老丈请赐教为幸。”老人说:“夫人今日,乃落难之人。他日当贵为国母,唯夫人记今日之苦,他日勿茶毒功臣,鱼肉百姓。略施今日一点善心,则万民之幸也。”老人说罢,一揖而别,往西一直去了。
吕雉听了这一半明白,一半糊涂的话,心里又惊又喜。她正在回味时,丈夫刘邦正巧来到了。吕雄就把刚才老头儿的几句话对刘邦学了,刘邦大惊道:“夫人,这国母二字,岂是凡人可以当得?我必须当面再领教他一番教导才是,吕雉连忙指明方向。”
刘邦大步如飞赶去。没赶多远,果然看见前边有一老翁扶杖而行。刘邦一边跑一边大声喊道:“老丈慢行,我来也!”
老翁听见喊声,转身一看,刘邦气喘吁吁地说:“老丈,适才拙妻在田割草,老丈刚才称她为国母,不知有何原因?请老女指教!”
老翁把刘邦上下仔细地打量了一遍说:“你的相是至尊至贵之像,你妻子是因你而贵的,足下灾星将满,不日龙潜大泽。不出几年,足下当一统天下!但切记不可滥杀,否则天不佑汝。”
老翁说完,转身而去,竟不知道走到哪儿去了。听了老汉的几句话,刘邦藏在心底的一点雄心,又悄悄的抬头了。
秦二世元年,秦庭颁诏:令各郡府县遣送罪犯到骊山,添筑始皇陵墓。
沛县县令接到诏书之后,就把牢中的犯人统统提出,戴上镣铐枷锁,命刘邦押送前往。
刘邦见事情重大,不敢怠慢,就告辞家人,立即率队向西进发。一出县境,就逃走了好几名犯人,刘邦也不计较。又连走了几十里,一查人数,又有几个人不见了。
到了晚上投宿,第二天起来再一查点,又不见了几个人。刘邦暗自一合计,坏了!要照这样下去,不用到骊山人就全跑光了。
他集合起队伍,挨个看了看,又不忍心过分斥骂。叹了一口长气,只得叫众人上路,众人身上镣铐枷锁,行走不便,呻吟不断。
刘邦听了心下十分不忍,下令打开枷锁,卸下镣铐,督队前进。到了丰县西面的大泽中,他见路边有一凉亭,把队伍停下,又拿出身上仅有的银两,给众人买了干粮,叫他们尽情饱餐。自己一头拱进酒亭,借酒浇愁。
就这样,刘邦一直在大泽中喝了一天酒。直到红日西沉,酒性上涌,刘邦召集起大伙说:“你们如果到了骊山,必充苦役,到后来还是难免一死。我想,人谁没有父母妻儿?现在我拼着死,把你们大家全放了,让你们回去与家人团聚。你们趁现在这黑夜,各奔前程去吧!”
众人闻言,不由欢呼雀跃,个个跪拜在地,不忍离去。刘邦再三劝解,众人这才挥泪散去。刘邦见人都走了,然后又喝了一会酒,歪歪斜斜,走出酒亭。
他站在大路上,茫然四顾,家,他是回不去了。该到哪儿去安身立命呢?正犹豫间,他忽然看见有十几个人来到他的身边说:“我等众人计议过了,既然恩公出于大义,放我等逃生,但恩公因此就要为我等而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不忍背离恩公求生,情愿追随恩公去死。”
刘邦听了大喜道:“众义士既有慷慨赴义之心,何患大事不成?我前些时曾遇一异人言道,他日潜身大泽,以待天时。而今恰被他言中,我们何不去寻一大山,安身立命,积草囤粮,共举义旗?”
众人闻言,一齐捋袖振臂,欢声雀跃。刘邦怕耽搁久了,县令会派人来追杀,立即和众人披星戴月向山林中鱼贯而行。他们不敢走大路,专拣偏僻小路,荆棘遍布处夺路而行。刘邦是醉酒之人,走着走着就落在了后边。
不一会,只见在前边担任开路的一个人慌慌张张地跑回来说:“恩公,天亡我也!这可怎么好?”
刘邦闻言惊问道:“不必着急,快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那人说:“前边山径之处,有一条巨蟒拦住去路,身粗如桶,头大如斗,前有巨蟒,后有追兵,这如何是好?”众人闻言失色,乱成一团。
刘邦见状,仗着酒性,大怒道:“众人勿慌,诸位既拼死与我共谋大事,何惧一命,壮士行路,岂惧蛇虫!你等在此暂避,看我去杀掉它,为你等开路。”说完,他抽出随身宝剑,一人奔去。
没走多远,果然见条巨蟒,眼如铜铃,口似血盆,狰狞可怖。众人远远跟随,见状早吓瘫了。
刘邦却不畏惧,他深提一口气咬紧牙关,纵步向前,那大蟒见刘邦近前,竟把眼睛闭了,蛇嘴合上了,低头像睡着一般。
刘邦却不管这些,他大吼一声,挥起利剑向蟒头劈去。一剑下去,只见腥血四溅,大蟒痛苦地抽搐了几下,死于当场。
刘邦用剑割下蟒头,回身招呼同伴向前,大家见巨蟒死了,这才急忙绕过死蟒,又向前行。
刘邦率众人狼奔鹿突,忙忙似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直走得足软筋麻,寸步难行。
此时,鸡鸣四起,天光欲晓。刘邦站在高岗之上,环顾芒砀山,只见山高林密,崖陡涧深,好一个藏龙卧虎之地。他命令众人结草搭屋,就在这儿安营扎寨,等候时机。
上回说到那条拦路的巨蟒见刘邦奋勇近前,它为什么摇头摆尾,闭眼合嘴装睡不动呢?原来它不是一条普通的蟒蛇,它是真武大帝手下的两名大将之一的白蟒之子。
奉玉帝旨意,前来救驾退兵的。这天,它正美滋滋地卧在草中,专等事成之后回天宫向玉帝交差请赏。谁知道它来的早了一些,竟把刘邦的人拦住了。
等到刘邦仗剑而来的时候,才知道拦错了。
它想,你刘邦来了,我闭目装睡,你从我身走过去不就行了吗?谁知刘邦一来:借着酒胆,二来想在众人面前立威挥剑斩它。
它见大事不好,但不敢动。也不敢逃,你想蛇行曲线,如果它一动,必然伤到刘邦,所以它静静地等死。刘邦把它斩了。它一灵魂不散,直哭上玉帝的灵霄宝殿,诉说被斩情由。玉帝见白蟒一身血污,心中好生不忍。
又可怜它苦修千年的道行毁于一旦,怎么办呢?看着白蟒跪在下边不依不饶的样子,玉帝安慰它说:“朕派你下凡救驾,刘邦一味嗜杀,也是他该着有这一劫。我派你下凡投胎,夺他二十年的江山,算是补偿你这一剑之仇吧。”
白蟒听了,心中这才消了一口气,它驾云下凡,投胎人间。后来王莽作乱,就是这白蟒的化身,这是后话不提。
刘邦等人隐居芒砀山,不觉又是一年。这天众人正在忙活,就见山下来了一个人,一问竟是丰县的乡亲,那人认识刘邦。说:“我刚才上山,遇到一件怪事。说出来你们大家可能不信?”
有人就说了,“你快说吧,看是什么事?”
那人说:“我刚上山,就见一条死蟒,周身已有蛆蝇,气味难闻,旁边有一个老妇人,在抚着死蟒痛哭。我问她,你哭什么?一条死蟒有什么好哭的?这深山僻野之中,万一有老虎出来,把你伤了,这可不是好玩的。
那老妇人说:客人你不知道,我这可怜的儿子是被赤帝之子屈斩的,它救驾有功,反而屈死在此,竟然无人收尸。’这老妇说了又哭,我有些不信,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会生出这么大的长虫,刚要斥责她胡说,谁知老妇人一指山上说:不信你去山上问他’,我以为山上来人,回头一看,那知老妇人化阵狂风,连同死蟒不见了。这可吓了我一跳,连忙上山谁知竞看见了你们,哎,你们谁杀了这大蟒的?”
众人听了,一齐怔征的望着刘邦。
刘邦和众人在山上避难一年有余,在众人的努力下,营房寨栅建造得井井有条,这其中也收纳了不少为避秦王朝压迫而进山避难的人。刘邦分拨众人训练士卒,扯起大旗,招兵买马,颇有气势。
这天中午,伏路小军抓到三个人,其中一个妇女,二个孩子。小军把这三人押到大寨,刘邦出来一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妻子吕雄和一双儿女,不由大吃一惊。就见吕雄一头扎进刘邦的怀里放声痛哭,二个儿女也抱住父亲,一家四口,哭成泪人。
吕雉说:“你好狠的心,你一个人做出事来,也不告诉家里,不问父母安危,不管妻儿老小死活。这一年之中,也不捎个信回去,你一个人躲在这里享清福,让我们好生挂念。”
刘邦等吕雄哭够了,问吕雉道:“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莫不是有人走漏了风声不成?”
吕氏望了望众人说:“不瞒你说,我父亲得异人传授,不仅会相人,而且还会望气。我家中无有男子,只有姊妹二人,我父亲就把这些绝技传授给我。我不管你走到那里,只要一望便知,因为你头上总有一团白气缭绕,别人是找不着的,可我却是一找就着。”
刘邦听了,高兴地说:“真有云气在我头上?怪不得我常听人说,凡真命天子,总有五彩祥云围绕,难道我刘邦真能当皇帝吗?”
众人见刘邦夫妻团聚,立即杀牛宰马庆贺。在宴席上,刘邦对手下同举义的几十名壮士说:“从现在起,我要以芒砀山为基地,以扫灭暴秦为目的,布告天下,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我要招贤纳士,建立新的王朝。”
此后不到几年时间,各地义士纷纷来投刘邦,其中萧何、张良、韩信等英雄豪杰都先后来投。在他们的辅佐下,刘邦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建立了汉朝,成为汉朝第一个开国皇帝。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jingzixunzx.com/wbbj/15743.html